董安宁:从药材小贩到冬花大商

  董安宁,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自小家境贫寒,又因上初中时生病而休学,不到二十岁他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。

 
  董安宁,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自小家境贫寒,又因上初中时生病而休学,不到二十岁他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。曾为了能收购到中药材每天徒步几十公里、跋山涉水,经历过很多次失败。一次偶然让他突然萌生了“冬花野生变家种”的想法,开始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冬花,近十年以来,以冬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了关子镇的支柱产业之一,很多农民走向了特色种植、发家致富的道路,董安宁也在多年不断的摸索中终于让关子镇的冬花走出甘肃,走向了全国。

  起步的苦与乐

  近日,记者前往关子镇采访去年冬花的收成及市场行情。当镇政府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不远处的一个旧粮站时,库房里一排排大箱整齐地码放着,打开一箱准备装车的冬花后记者看到,一个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色泽鲜艳,品相完好。

  在这个临时厂房中,董安宁带着记者一路边走边讲“冬花要趁湿收购,先要挑拣,然后再晒、再烤。每晒一天颜色就会深一点,烤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火候,要不然品相一变就会卖不上好价钱。”作为一个从事了三十年中药材加工的人,他讲得头头是道。

  然而,一说起当时艰难的创业过程,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他还是话语中有些哽咽,感慨万分。年轻时候的董安宁家境贫寒,他就凭着一股闯劲,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,“那时候经常会走几十里路去收药材,连个自行车都没有,全靠两条腿,还得将收的药材背回来,一天下来背都麻了,但为了生存没办法,每隔一天就要那样跑一趟。下雨了就连滚带爬,没钱也舍不得坐车……”回想起那时候的艰辛,董安宁说,就是靠着那股恒心和吃苦的精神,自己才坚持了下来。

  冬花初结缘

  说起跟冬花的结缘,董安宁告诉记者,其实很早的时候关子镇就有野生的冬花,他也经常能收购到农民采挖来的,但量很小,而且加工粗糙,卖不上价钱。“有一年镇上一个老一辈的药材贩从外面拉来了一车冬花,当时价格很高。这给了我一种启发,既然别人能种,我们也能种呀,然后我就发动大家自己种植,刚开始种的面积小,从柳家沟村试种成功之后,种植规模就越来越大了。”

  据介绍,以前冬花的主要产地是河北湖北,但由于关子镇气候、土壤都比较适合,所以冬花品相色度都更好看,药的成分含量也比其他地方高,所以这几年来关子镇的冬花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,每到交易旺季会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商贩前来收购。

  拓展新方向

  起初是因为收不到药材而犯愁,当生意小有规模之后,董安宁又开始琢磨该如何将销路打出去。

  “以前一直就在关子镇,买卖的也是以地产品种为主,有几个收药的人经常去广州,我也给他们供货。有一次我在电话里问其中一个,去广州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,结果他直接就把电话挂了。”没办法,董安宁只好自己前往广州,费尽周折才找到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,随后他又前往了广西玉林,考察完市场回来后他便决定让老婆去广州,“刚开始比较艰难,市场竞争大,而且还时常被人挤兑。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,那就是在基层,能收到好货,而且是自己加工,所以品相、色度都要比其他供货商的好,一年以后,我们以关子镇冬花为主的药材终于在广州打开了销路。”

  随后,除了广州清平,董安宁还在广西玉林和安徽亳州打通了中药材销售渠道。“现在我们的药材大多发往香港、台湾等地,那边顾客对产品的外观要求更高,同样的药材一般的价格60元每斤,而我们加工过之后就能卖到100元,只要品质保证,价格自然也就能上去,而且销路也会更有保障。”

  近几年来,随着冬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和中药材整体行情的浮动,冬花的价格时高时低,最高的时候近20元一斤,低的时候只有6-7元,但无论市场如何,董安宁始终秉承诚信经营,因此,他也积攒了很多老客户。

  “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关子镇人,也希望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。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努力,争取让关子镇的冬花走向更大的市场,让更多人得实惠。”他满怀信心地说。

关于作者: alv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